pidfs
[toc] fs/pidfs.c 进程ID文件系统(Process ID Filesystem) 为进程提供稳定的文件句柄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pidfs(Process ID Filesystem)及其暴露给用户空间的pidfd(Process ID File Descriptor)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长期困扰Linux/Unix系统开发者的严重问题:PID复用竞争条件(PID Reuse Race Condition)。 这个问题的经典场景如下: 一个监控进程(例如服务管理器)启动了一个工作进程,并得到了它的PID,比如PID 1234。 监控进程想在稍后向PID 1234发送一个信号(例如 kill(1234, SIGTERM))来优雅地关闭它。 然而,在监控进程发送信号之前,工作进程(PID 1234)可能因为崩溃或正常完成而意外退出了。 操作系统非常快地复用了PID 1234,并将其分配给了一个全新的、完全不相关的进程(例如,一个用户刚刚启动的 rm -rf / 命令)。 监控进程此时执行 kill(1234, SIG...
pipe
[toc] fs/pipe.c 管道(Pipe)与FIFO的VFS层核心实现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管道(Pipe)是Unix哲学中最具标志性的发明之一,它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基础而强大的需求:将一个进程的标准输出直接连接到另一个进程的标准输入,从而实现进程间的单向数据流通信(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IPC)。 在管道出现之前,如果想实现 command1 | command2 的效果,可能需要: command1将其输出写入一个临时文件。 command2等待command1执行完毕。 command2再从那个临时文件中读取数据进行处理。 最后还需要清理这个临时文件。 这个过程效率低下(有磁盘I/O)、笨拙且容易出错。管道的出现,就是为了提供一个在内核内存中直接进行的、高效的、同步的数据流传输机制,它优雅地解决了以下问题: 消除临时文件:所有数据都在内核的缓冲区中传递,不涉及任何磁盘I/O。 实现流水线作业(Pipeline):它使得command1和command2可以并发执行。c...
ramfs
[TOC] fs/ramfs/inode.c 内存文件系统(RAM Filesystem) 完全基于页缓存的极简文件系统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Ramfs(RAM Filesystem)的诞生是为了提供一个最简单、最快速的、完全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它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极速的临时存储:在很多场景下,如编译过程中的临时文件、脚本运行时的中间数据等,需要一个读写速度极快的存储区域。将这些数据存放在磁盘上会带来不必要的I/O开销,而ramfs提供了一个直接在内存中进行文件操作的解决方案。 内核机制的简化与基础:ramfs的设计极其简单,它没有复杂的磁盘格式、没有日志、也没有各种文件系统特性。这使得它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科书”范例,用于展示Linux虚拟文件系统(VFS)和页缓存(Page Cache)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更重要的是,它的简单性使其成为构建更复杂内存文件系统(如tmpfs)的理想基础。 早期启动环境:在系统启动的早期阶段(initramfs),内核需要一个文件系统来存放必要的工具和脚本,但此时真正的磁盘驱动可能尚...
proc
[TOC] fs/proc 进程和系统信息伪文件系统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proc 文件系统(procfs)的诞生是为了提供一个标准的、统一的、基于文件的接口,来取代早期Unix系统中那些不安全、不可移植的进程和内核信息获取方法。在proc出现之前,像ps这样的工具需要通过直接读取内核内存(例如,通过特殊的设备文件/dev/kmem)来获取进程信息。这种方法存在几个严重的问题: 安全风险:允许用户空间程序任意读取内核内存是一个巨大的安全漏洞。 稳定性差:这种方法严重依赖于特定内核版本的数据结构布局。内核的任何微小改动都可能导致用户空间工具失效甚至使系统崩溃。 不可移植:每个硬件架构和操作系统变体都有不同的内存布局,使得编写可移植的监控工具几乎不可能。 procfs通过创建一个**伪文件系统(pseudo-filesystem)**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将内核内部的动态数据和状态信息,以普通文件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空间,使得任何程序都可以使用标准的open(), read(), write()系统调用来安全、稳定地访问这些信息。 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
read_write
[toc] fs/read_write.c 文件读写VFS实现(File Read/Write VFS Implementation) read/write系统调用的通用入口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这项技术是VFS(虚拟文件系统)最核心、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它为了解决一个操作系统设计的根本性问题而诞生:如何为所有类型的文件和设备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可移植的读写接口。 在VFS和fs/read_write.c所代表的抽象层出现之前,应用程序需要为每一种不同的文件系统编写不同的代码来进行读写,这是不可想象的。fs/read_write.c通过实现read(2), write(2)及其变体这一系列系统调用,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抽象与统一:无论底层是ext4文件、一个管道(pipe)、一个终端设备(tty)还是一个socket,用户空间程序都可以使用相同的read()和write()系统调用来进行I/O操作。read_write.c负责将这些通用的请求,分派给具体的文件系统或驱动程序去处理。 可移植性:它遵循了POS...
seq_file
[toc] fs/seq_file.c 序列文件接口(Sequential File Interface) 构建大型虚拟文件的标准工具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这项技术以及它所实现的seq_file(Sequential File)接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Linux内核早期在创建虚拟文件(尤其是在/proc文件系统中)时遇到的几个严重问题: 4KB(PAGE_SIZE)的输出限制:在seq_file出现之前,实现一个/proc文件的标准方法是read_proc回调。这个回调函数被要求一次性地将所有输出内容生成到一个大小固定的缓冲区中(通常为一个页,即4KB)。如果输出内容超过了这个大小,就会被无情地截断。这对于显示大量信息(如系统中的所有mount点、中断、或者大量的内核调试信息)的场景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限制。 复杂的实现和状态管理:read_proc回调需要开发者手动管理文件位置(offset),以支持用户空间程序多次read()一个文件。这个过程非常繁琐且极易出错。 并发不安全:在多核(SMP)系统上,read_proc的实现很难保证原...
stat
[toc] fs/stat.c 文件元数据获取(File Metadata Retrieval) stat系列系统调用的实现核心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一个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需求:在不读取文件内容的情况下,获取文件的属性或元数据(Metadata)。几乎所有的用户空间程序和系统工具在操作文件之前或之后,都需要了解文件的基本信息。 stat.c 及其实现的系统调用解决了以下具体问题: 权限检查:程序需要知道文件的所有者、所属组以及权限位,以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有权读取、写入或执行该文件。 文件类型识别:程序需要区分一个路径指向的是普通文件、目录、符号链接、还是设备文件等。 状态比较:工具如 make 需要比较源文件和目标文件的最后修改时间,以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编译。 信息展示:命令如 ls -l 需要获取文件的所有元数据来向用户展示详细列表。 资源管理:程序需要知道文件的大小以预估存储占用或网络传输时间。 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重要的里程碑或版本迭代?stat() 系统调用是Unix的基石之一,自早期版本就已存在。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为解...
super
[TOC] fs/super.c 超级块管理(Superblock Management) VFS与具体文件系统的桥梁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操作系统中一个根本性的抽象问题:如何让内核以一种统一、标准化的方式来管理和操作各种各样、格式迥异的文件系统。 在fs/super.c所代表的VFS(虚拟文件系统)层出现之前,操作系统内核如果要支持一种新的文件系统(例如,从minix fs切换到ext2),可能需要对内核的大量代码进行修改。fs/super.c及其相关代码的诞生就是为了: 提供统一接口:为用户空间程序(如mount命令)和内核其他部分提供一个稳定的、与具体文件系统无关的接口。无论底层是ext4, XFS, Btrfs还是NFS,上层都使用同样的方式来挂载、卸载和获取文件系统信息。 解耦通用逻辑与特定实现:将所有文件系统都共有的逻辑(如管理挂载点列表、维护缓存、权限检查的通用部分)从特定文件系统的实现(如如何从磁盘块中读取inode、如何分配数据块)中分离出来。 实现文件系统的可插拔性:创建一个框架,使得添加一个新的文件系...
sysfs
[TOC] fs/sysfs/fs.c & dir.c 内核对象文件系统(Kernel Object Filesystem) 将内核对象层次结构导出到用户空间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Sysfs(System Filesystem)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在早期Linux内核中日益严重的问题:/proc文件系统的混乱。 /proc的无序扩张:/proc文件系统最初设计用于提供关于系统中正在运行的进程的信息(即/proc/[pid]目录)。然而,由于其便利性,内核开发者开始将各种与进程无关的系统信息、硬件状态和可调参数也塞入/proc,导致其结构混乱、内容混杂,缺乏统一的逻辑。 缺乏结构化视图:/proc中的信息是平面的、零散的,无法清晰地反映出系统中设备、驱动和总线之间复杂的层次关系和连接关系。例如,你很难从/proc中直观地看出某个USB设备连接在哪条总线上,以及它正在使用哪个驱动程序。 Sysfs是作为统一设备模型(Unified Device Model),或称为kobject模型,的一部分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核心目标是提...
atomic
[TOC] include/asm-generic/bitops/generic-non-atomic.h generic_test_bit 和 const_test_bit 是两个用于测试位图中某个位是否被设置的函数。它们的实现方式略有不同,主要体现在对 volatile 关键字的使用上。generic_test_bit 函数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这意味着它会读取内存中的值,而不是使用寄存器中的缓存值。这对于多线程或中断上下文中的位操作非常重要,因为它确保了读取的是最新的值。const_test_bit 函数则不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这意味着它可以在编译时进行优化,适用于编译时常量的测试。两者的实现都使用了位操作来确定指定的位是否被设置。这里仅进行了读取操作,没有进行写入操作.所以不需要进行原子操作 generic_test_bit 这里具有volatile会在每次读取时都从内存中读取值,而不是进行优化 1234567891011121314/** * generic_test_bit - 确定是否设置了位 * @nr: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