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core
[toc] drivers/base/syscore.c 系统核心操作(System Core Operations) 管理核心系统组件的休眠与关闭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drivers/base/syscore.c 文件实现了内核的“系统核心操作”(System Core Operations)框架。这项技术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非常底层且关键的问题:在系统范围的电源状态转换(如休眠、恢复、关闭)期间,如何以正确的顺序管理那些比普通设备更基础、更核心的系统组件。 常规的设备驱动程序通过其 .suspend 和 .resume 回调函数参与电源管理。然而,系统中存在一些组件,它们: 不是标准的“设备”:它们可能没有 struct device 实例,因此无法使用标准的设备电源管理(Device PM)框架。 具有严格的顺序依赖:它们的休眠和唤醒操作必须在所有普通设备之前或之后执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断控制器(如ARM GIC)。在系统休眠时,必须在所有使用中断的设备都已经被挂起之后,才能挂起中断控制器本身。反之,在系统唤醒时,必须...
devtmpfs
[TOC] drivers/base/devtmpfs.chandle_create 创建一个设备节点(device node)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9697989910010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30131132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 在内核空间创建一个目录。// name: 要创建的目录的路径字符串。// mode: 目录的访问权限模式 (例如 0755)。static int dev_mkdir(const char *name, umo...
bus
[TOC] 全面解析Linux设备模型的核心枢纽:drivers/base/bus.cdrivers/base/bus.c 是Linux内核设备模型中负责实现**总线(Bus)**这一核心概念的代码文件。它提供了一套通用的API和数据结构,用于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总线类型,其最核心的职责是充当设备(Device)和驱动(Driver)之间的“撮合者”(Matchmaker),建立它们之间的连接。 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 在统一设备模型(详见drivers/base的解析)被引入之前,不同类型的总线(如PCI、USB)各自为政,都有一套自己独立的逻辑来注册设备、注册驱动,并进行匹配。这导致了以下问题: 代码冗余:每种总线都需要重复实现相似的设备列表管理、驱动列表管理以及遍历匹配的逻辑。 缺乏统一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接口来查询系统中所有的总线类型,或者在不同总线之间建立关联。 管理复杂:向系统中添加一种全新的总线类型,需要从头编写大量的管理和匹配代码,而非复用现有框架。 drivers/base/bus.c 的诞生,正是为了将这种通...
coherent
[TOC] kernel/dma DMA引擎(DMA Engine)与DMA映射(DMA Mapping)框架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kernel/dma 目录下的代码是为了解决一个计算机体系结构中的核心问题:如何让外围设备(Peripherals)高效地与主内存(Main Memory)进行数据交换,而无需中央处理器(CPU)的持续干预。 在没有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的系统中,当一个设备(如网卡)需要发送数据时,CPU必须亲自逐字节或逐字地从内存中读取数据,然后再写入到网卡的寄存器中。这个过程称为PIO(Programmed I/O)。对于大量数据的传输,这会完全占用CPU,使其无法执行其他计算任务,极大地降低了系统效率。 DMA技术引入了一个专门的硬件单元——DMA控制器(DMAC)。CPU只需配置好DMAC(告诉它源地址、目标地址、传输长度),然后就可以去做其他事情了。DMAC会接管总线控制权,直接在设备和内存之间搬运数据,传输完成后再通过中断通知CPU。 kernel/dma 子...
dma
[TOC] drivers/dma DMA引擎与映射(DMA Engine & Mapping) 内核统一的直接内存访问框架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访问)框架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性的性能瓶颈问题,并为内核提供一个统一、可移植的解决方案。 解决CPU性能瓶颈:在没有DMA的系统中,当外设(如网卡、磁盘)需要与内存交换大量数据时,CPU必须亲自担当“搬运工”的角色。这种方式被称为PIO(Programmed I/O),CPU需要逐字节或逐字地从设备读取数据再写入内存,或者反之。对于高速设备,这会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导致CPU无暇处理其他计算任务,严重影响系统整体性能。DMA技术通过引入一个专门的硬件控制器(DMAC),允许外设在没有CPU干预的情况下直接与内存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将CPU解放出来。 抽象硬件差异:不同的CPU架构和SoC平台,其DMA控制器的设计和编程接口千差万别。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软件框架,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者将不得不为每一种不同的DMAC编写...
gpio
[TOC] drivers/gpio GPIO子系统(General Purpose Input/Output) 内核与硬件I/O引脚交互的通用框架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GPIO(通用输入/输出)子系统是为了在Linux内核中创建一个统一、抽象、可移植的框架来管理和控制硬件的GPIO引脚而诞生的。 在此框架出现之前,对GPIO的操作是混乱且与平台高度绑定的。每个SoC(片上系统)或主板都有自己独特的GPIO控制方式,驱动程序必须编写大量特定于硬件的代码才能操作一个引脚。 该子系统的诞生解决了以下核心问题: 消除平台特定代码:为内核提供一个标准的API,使得驱动程序(称为“消费者”)可以不用关心底层GPIO控制器(称为“提供者”或gpio_chip)的具体实现,就能请求、配置和读写一个GPIO引脚。 资源管理与冲突避免:一个GPIO引脚在系统中是独占性资源。 该框架提供了一套请求(request)和释放(free)机制,确保一个引脚在同一时间只能被一个驱动程序使用,从而避免了硬件冲突。 抽象硬件差异:不同的...
platform
[TOC] drivers/base/platform.c 平台设备模型(Platform Device Model) 描述SoC内部设备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drivers/base/platform.c 文件实现了Linux内核中的“平台设备模型”(Platform Device Model)。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嵌入式系统(特别是基于ARM等SoC的设备)中如何描述和管理那些不通过标准总线(如PCI, USB, I2C, SPI)枚举,而是直接由系统集成商(SoC厂商)通过内存映射地址或其他固定方式连接到CPU总线上的设备的问题。 在没有平台设备模型之前,这些SoC内部的设备(如GPIO控制器、UART控制器、时钟控制器、中断控制器、DMA控制器等)的驱动程序通常是零散地被编写的,并且管理方式非常底层和不统一。开发者需要手动解析设备树(Device Tree)或其他平台数据,获取设备的基地址、长度、中断号等信息,然后手动映射内存、申请中断,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驱动。这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代码冗余:每种类型的设备驱动都需要重复实...
serial
[toc] drivers/serial 串行驱动核心(Serial Driver Core) 内核与UART硬件通信的统一框架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Serial(串行)驱动框架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在计算机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核心问题:如何为各种不同的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硬件提供一个统一、标准、可移植的软件接口。 UART是实现串行通信(如RS-232标准)的基础硬件,但不同厂商、不同年代的UART芯片,其寄存器布局、功能特性(如FIFO深度)和编程方式都存在差异。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框架: 驱动代码无法复用:内核开发者需要为每一种新的UART芯片编写一个完全独立的、从头到尾的驱动程序。 上层接口不统一:每个驱动可能会向上层(TTY子系统)暴露不同的行为,或者需要上层进行特殊的处理。 设备驱动与硬件强耦合:应用程序或内核的其他部分会与特定的硬件实现绑定,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可移植性。 Serial驱动框架的核心目标就是创建一个抽象层,将这些硬件差异隐藏起来。它定义了一套标准的接口和数据结构,使得具体的UART硬件驱动(如经典的8250&...
clk-bulk
[toc] drivers/clk/clk-bulk.c 批量时钟控制(Bulk Clock Control) 简化多路时钟管理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drivers/clk/clk-bulk.c 文件实现了一套批量时钟控制的辅助API。这项技术并非一个独立的框架,而是对通用时钟框架(Common Clock Framework, CCF)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优化。它的诞生是为了解决设备驱动程序中管理多个时钟资源时的代码冗余、逻辑复杂和易于出错的问题。 许多现代SoC中的复杂外设(如显示控制器、GPU、视频处理器)往往不只依赖一个时钟,而是需要一组时钟(例如,一个像素时钟、一个总线接口时钟、一个寄存器访问时钟)同时被使能才能正常工作。在没有clk-bulk API之前,驱动程序必须: 逐个调用devm_clk_get()来获取每一个时钟的句柄。 编写一个循环来逐个调用clk_prepare_enable()来使能这些时钟。 最关键也是最麻烦的是,必须编写复杂的错误处理代码。如果在使能第五个时钟时失败了,驱动程序必须手动地、按相反的顺序去...
tty
[TOC] drivers/tty TTY子系统(TTY Subsystem) Linux终端和串口的核心框架历史与背景这项技术是为了解决什么特定问题而诞生的?TTY子系统是Linux/Unix系统中历史最悠久、最核心的子系统之一。它的诞生是为了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如何为用户进程与各种文本输入/输出设备(即“终端”)之间提供一个统一、抽象的交互接口。 它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硬件的抽象:早期的计算机通过物理的电传打字机(Teletypewriter, TTY)进行交互。后来出现了各种串行终端(Serial Terminal)。TTY子系统将这些五花八门的硬件抽象成一个标准的字符设备,使得用户进程可以用同样的方式(read, write)与它们交互。 输入处理与行编辑:用户在终端上输入时,难免会打错字。TTY子系统引入了“线路规程”(Line Discipline)的概念,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输入处理逻辑,包括行缓冲、退格(Backspace)删除、擦除整行(Ctrl+U)等编辑功能。这使得应用程序(如Shell)无需自己实现这些复杂的编...








